國語週刊兒童讀物
【話題肥皂箱】跟風比較安全?破解羊群效應的迷思
當同儕集體做出選擇時,我們是否還能獨立思考?「跟上多數,真的就是對的嗎?」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其實可能正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這類行為看似無害,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我們判斷是非的能力。在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從眾變得更容易,也更危險。思考,不是與眾不同才叫思考,而是即使眾聲喧譁,也能做出清晰選擇。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習慣了跟著走?羊群效應,又是如何一步步滲進我們的日常?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被命令、不需要被說服,只要看到「大家都在做」,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行動。這種不經思考的「跟風」,其實是一種「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而它可能讓我們錯過更好的選擇,甚至走向危險的方向。
有一次,阿明和幾個朋友在人群中閒晃,忽然看到一個小小的攤位前排了一條超長的隊伍,他們不清楚到底在排什麼就立刻加入,結果排了快二十分鐘,最後發現原來是愚人節的街頭實驗,攤位上擺的只是一堆空盒子。他們面面相覷,有點失望,但又有點想笑。你是否想過,為何大家會這麼輕易跟著排隊呢?為何只是因為「很多人在排」,人們就下意識覺得「那一定是值得的」?當時也沒人逼他們,難道就沒人想過:「我真的需要這個嗎?」其實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羊群效應」。
為什麼羊群會集體跳崖?
「羊群效應」一詞源於土耳其牧羊人對羊群行為的觀察,他們發現當一隻羊不小心掉下懸崖後,其他羊群會跟著跳下去而導致大量傷亡。這種現象後來被引申到人類社會中,又稱為「從眾效應」,指人們在缺乏明確資訊或判斷時,容易盲目跟隨大眾的行為,即使這種行為可能導致錯誤或危險,就像羊群中的領頭羊跳崖後,後面的羊群也跟著跳下去一樣。
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曾經設計一個著名的「線段實驗」,受試者需要判斷哪一條線段與範例的長度相同。當大多數人(其實是實驗助手所假扮)故意給出錯誤答案時,許多受試者即使知道正確答案,也可能選擇「跟著錯」,因為他們會懷疑自己的判斷,或害怕成為「唯一不同的人」。這說明了人類在面對壓力與孤立感時,會傾向於服從群體。換句話說,我們其實比自己以為的,更容易受影響。
從跟風到迷失的社群世界
在網路時代,羊群效應變得更強也更快。一支影片突然爆紅、一個議題瞬間被攻擊或支持、某種穿搭在一夕之間風行全校……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看別人怎麼做,我就跟著做」的力量。不管是一則影片或一段話題,只要有人帶頭推,就可能瞬間引起風潮。這種力量有時讓我們感覺自己是「跟得上潮流」的人,但也可能讓我們變成「沒有主見」的人。而這種不加思考的「跟隨」,也等於讓我們把決定權交給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聲音。
尤其網路上的羊群不見得走在對的方向,加上人們通常不會確認事情的真假,只想要「趕快參一腳」,否則就會錯過「熱門」與「話題性」的心理,以致某些假消息或偏頗言論,就因為「很多人都轉貼」、「留言都支持」而變得像真的;也有人因為不敢與主流意見不同而選擇沉默。這樣的社群風氣可能讓我們忽略了判斷與質疑,或是站在少數人的立場思考,同時也可能加重網路霸凌的現象。
如果你是那隻不跟隨的羊
很多人在面對不確定情境時,往往會依賴「別人都怎麼做」來判斷自己該怎麼做,因為我們通常覺得跟隨多數人比較安全,也比較不容易出錯,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從眾行為或盲目跟風的現象。從眾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參考多數人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節省思考時間、避免風險,然而盲目跟從卻可能讓我們放棄判斷、自動關閉思考。羊群效應提醒我們,群體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思考的權利仍然屬於個人,面對選擇與其盲從大勢,不如多一點思考與判斷,你可以選擇跟著走,也可以選擇觀察與質疑。
然而,成為「不跟隨的羊」既需要勇氣,也需要知識。這就是為何媒體素養、公民課,甚至哲學思辨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未來的社會不需要會背標準答案的人,而是需要有判斷力、有同理心,也敢於說「不一定」的人。跳出羊群並不代表你要唱反調或堅持特立獨行,而是在跟從之前,學會先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做?我也一定要嗎?」如果你願意多想一步,或許你會發現你不是盲從的羊,甚至可能成為一個領航者,帶著別人走向另一條更正確、更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