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肥皂箱】對抗氣候異常,植物也有水逆考驗?
- 極端氣候對植物來說,是一場無法逃避的水逆考驗,植物不像人類,遇到下雨可以撐傘、太熱可以喝水,不論洪水或乾旱植物只能原地接招。因此它們進化出一套「開源節流」機制,例如長出不定根吸水,關閉氣孔來減少耗水,甚至發展出「逆境逃脫」術,成為天災中最頑強的生存者。當環境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人類該如何與萬物共存,理解自然的應變方式呢?
- 氣候變遷讓天氣越來越不穩定,有時一下子下超大雨,有時又一連幾週滴水不落。不但對人類造成困擾,連植物也會超崩潰!尤其植物又無法移動,要如何應對「水分逆境」呢?
-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作用下,雨量的空間分配越來越不平均,這可苦了植物們。植物不像人或動物可以走來走去,它們得站在原地面對各種氣候挑戰,特別是「水太多」或「水太少」這兩種狀況,都可能對它們造成傷害。因為植物平時正是透過蒸散作用,啟動體內對於水分的運輸來進行許多重要的生理機能,而吸收過多或過少的水分,都會對植物造成「水分逆境」。
- 淹水與乾旱的雙重考驗
- 極端氣候導致的暴雨或長時間積水,會讓土壤中的空氣變少,根部呼吸困難,吸收養分的能力也會變差。即使是耐淹的植物,在水太多的情況下也會長得不好,甚至生病。幸好植物也不是坐以待斃的生物群,它們仍然會盡其所能地拯救自己。若淹水狀況持續沒有好轉,有些耐淹植物甚至會發展出「不定根」與「通氣組織」,讓根部能呼吸、穩定吸收水分。但是一般植物還是難以承受長期淹水,最終可能會缺氧死亡。
- 氣候變遷除了會造成淹水環境,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更容易造成缺水環境。缺水的旱象考驗在近幾年越來越常見,對於農作物與天然植被的影響也日益明顯。在乾旱逆境下,常會造成植物細胞結構和代謝上的損壞,還特別容易造成植株缺乏營養,這是因為土壤養分的移動情形降低而造成可用率下降,以致植物根部的養分吸收率也會顯著降低。
- 乾旱時設法「開源節流」
- 乾旱對植物地上部的影響通常較根部嚴重,像是玉米的根部在低含水量之下仍會持續生長,但地上部的植株則會生長受阻;而十字花科的主根則不再生長,轉而改變側根型態,或是運用「塊根化」來儲存養分。一些植物則會設法增大根部延伸範圍,或是與真菌形成「菌根」來幫助它們吸收更深層的水。有些適應乾燥區域的植物,甚至能將根系一路延伸到地下含水層,就像地下偵察兵一樣,默默尋找生命所需的水源。所以,地下部主要的應對方式就是設法「開源」,但根部並不會無限制的生長,也會依據乾旱情形去調控。
- 乾旱對植物地上部(像是莖、葉)的影響更大,同樣也有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以降低損害。例如,當植物缺水時,植物體會累積一種名叫離層酸(abscisic acid)的荷爾蒙,使氣孔關閉,氣孔是植物與外界交換氣體和水的結構,關閉之後就可以減少水分散失。此外,有些植物還會轉變其表層結構,例如:增厚表皮蠟質或是長出絨毛,也能減緩水分的蒸散速率。植物在乾旱初期就會抑制細胞增大,使葉片不易長大或增加,進一步減少水分的蒸散。然後會促進另一類植物荷爾蒙:乙烯(ethylene)的產生,使老葉凋萎脫落。在遭逢嚴重缺水時,許多植物只有莖頂的年輕葉子會保留下來,以等待危機解除時,頂芽再長出新葉。因此,植物地上部在面對乾旱逆境時,通常主要應對機制都在「節流」。
- 植物長期抗旱的求生術
- 住在乾旱地區的植物,由於必須面對長期的旱境,早已練就一身本領,因此除了前面林林總總的應對機制外,通常還會發展出適應(adaptation)和馴化(acclimation)這兩種忍受逆境的方法。「適應」是指植物在結構與功能上可遺傳的改變;「馴化」則是發生在植物個體生活史中的生理變化,因身在漸進的逆境中誘發其生理改變,例如在緩慢的缺水狀態和氣溫升高下,它們會做一些改變來增加抗性,讓自己得以生存、繁殖,但是此種生理變化並不能遺傳給下一代。
- 有些沙漠植物會在短暫的雨季中萌發,並在水分充足時迅速完成生長、開花、結果的生活史,平常則以休眠種子長期在旱境中蟄伏,等待下一次的雨季萌發,這種適應者被稱為「逆境逃脫者」(stress escapers)。還有一些仙人掌科植物直接發展出多肉莖儲備水分,葉片則演化成針狀以減少水分蒸發,這是一種採用迴避方式以適應逆境的情形,被稱為「逆境迴避」(stress avoidance),不過逆境迴避有其極限,近幾年當一些乾燥地區發生特大乾旱時,也還是有某些沙漠植物難以承受這樣的氣候災難。另外有一種被稱為「逆境容忍」(stress tolerance)的適應方式,則是某些植物能夠忍受一定程度下的乾燥情形,保持體內外生理平衡而繼續存活。
- 由於聯合國報告曾指出,自 2000 年以來,全球乾旱的頻率與持續時間增加了近 30%。預計到 2050年,全球將有 75% 以上的人口受乾旱影響。因此,目前就乾旱與水災對植物的影響來說,或許乾旱的問題會更為重要。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更應該了解植物在水分逆境中的各項應對機制,或許可以在未來包括植物栽培、植物育種以及保種等方面做好準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