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週刊兒童讀物
【話題肥皂箱】全球飢餓人口達7億,糧食危機恐成新常態!
原文刊登/國中校園特刊 OCT 2023 04版 話題肥皂箱
       我們與「餓」有多近?昨天晚上的餐桌媽媽還炒了三道菜!有時我們還會有「晚餐吃什麼好?」這樣幸福的煩惱。身處在台灣的你,一定很難想像亞洲國家的飢餓人口居然高達4.02億,而全球飢餓人口數,在這幾年激增至7億多。是什麼原因讓全球飢餓人口數又增加了呢?又有哪些國家正處於「糧食不安全」的狀態?關於糧食危機還有哪些是我們該關注的事情?國中校園特刊10月號,帶你了解全球糧食危機!
非洲之角40年來最長乾旱
       2022年,由於全球氣候變化,連續多個雨季缺雨的緣故,位於亞州東北部「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和肯亞等國家,遭逢4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當地異常乾旱,土地乾裂而無法耕種,造成將近5000萬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的狀態。所謂「糧食不安全」,是指持續缺乏足夠的食物來保持健康的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負責非洲之角飢荒危機的成員阿柏契說,隨著氣候災害日益頻繁,許多民眾賴以維生的牲畜已經死亡,甚至有數百萬人被迫離開家鄉去尋找食物和水源,當地除了糧食嚴重缺乏、兒童營養極度不足的狀況外,霍亂、瘧疾與登革熱等疫情也相當慘重,急需大量資源和資金的援助,以遏止疾病與飢荒的狀況惡化。
俄烏戰爭加劇糧食危機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全面攻擊,導致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因而中斷。由於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是小麥、大麥、葵花子油和其他平價食品的主要供應國,兩國開戰使得全球陷入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首席經濟學家托雷羅表示,因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均是全球小麥與穀物主要出口國,以致許多主食價格更接近歷史新高,其中影響較大的地區是非洲、中東與亞洲,居高不下的糧食價格讓因旱災而鬧飢荒的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國家雪上加霜。
       同年7月,在聯合國和土耳其的斡旋下,烏克蘭與俄羅斯簽屬《黑海穀物協議》,使烏克蘭遭到封鎖的食物及俄羅斯的穀物和化肥,都能順利從黑海出口。而在2023年7月17日,俄羅斯宣布退出《黑海穀物協議》,即不允許烏克蘭從黑海海港出口穀物。協議破裂造成全球的糧食價格上漲,使得糧食危機再起,聯合國發出「全球糧食生命線岌岌可危」的警告,未來數年高糧價恐怕會成為新常態。
全球飢餓人口激增至7.35億
       聯合國2023年最新糧食安全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估計有6.91億至7.83億人面臨飢餓,中位數為7.35億人,比2019年新冠疫情前增加1.22億人,距離達成「2030年前消除飢餓」的全球目標似乎又更遙遠。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非洲面臨飢餓的人口比例要高得多,將近20%,而亞洲為8.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6.5%,大洋洲為7.0%。雖然亞洲食物不足的發生率不到非洲的一半,但是亞洲仍是大多數飢餓人口的家園(4.02億人),占營養不良總人數的55%,非洲則占38%(2.82億人)。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秘書長屈冬玉表示:「全球從COVID-19中恢復情況並不均衡,俄烏戰爭影響營養食品和健康飲食。這是新常態,氣候變化、衝突和經濟不穩定使處於邊緣地帶的人離安全更遠。」然而,如何因應並改善此一態勢,是全球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在了解全球的糧食安全與飢餓問題後,也應當思考如何從個人做起,邁向2030年全球「零飢餓」的目標。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其中第二項便是「零飢餓」。每天三餐溫飽的人們或許沒有太大的感受,但是飢餓危機其實一直存在這個世界上。根據聯合國統計,去年全球約有6.91億至7.83億人身陷飢餓狀態,糧食危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響應人道救援組織的行動,援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之外,還有什麼方法是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為延緩地球暖化及翻轉危「飢」盡一份心力呢?
少肉多菜減少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人類因從事某項活動而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總重量就被稱為「碳排放量」。由於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最高,所以二氧化碳的重量是最常見的碳排放衡量標準。想要延緩全球氣候變暖,聯合國專家給人們的建議是,最好能改吃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因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是全球暖化的元凶,而溫室氣體最大宗的來源則是畜牧業,比起鐵路、公路、輪船、飛機等運輸產業所產生的排放總量還要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全球畜牧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其中以飼養牛隻的排放量最大,約占畜牧業排放量的65%。另外,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大部分植物性食物的碳放量比動物性食物低10到50倍,其中,每生產1公斤的植物性糧食約排放0.3到4公斤的二氧化碳,而牛肉的生產過程因加上甲烷氣體、毀林墾地等碳排放,所以每生產1公斤會排放高達60公斤的溫室氣體。
       根據綠色和平專家的研究發現,以台灣為例,一個人如果一天不吃肉,可以減少2.4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所有人如果一天不吃肉,就可以減少56510公噸的二氧化碳。因此,少吃肉、多吃蔬菜可以大幅減少碳排放,是幫助減緩氣候變遷重要的一步,對個人健康也有好處。不論是每天一餐或一週一天不吃肉,或只是單純選擇碳排量較少的蛋白質,每天用實際行動減少肉食需求,就能為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盡一份力。
珍惜食物減少剩食
       想要解決糧食危機,與其投入大量研發資源提升農產品生產技術,不如減少食物浪費,或許是更簡單而經濟實惠的方法。其實,全球所生產的糧食早已超過人類飲食所需,只要糧食平均分配,就足以養活全球的人口。但是你知道嗎?全球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是被浪費掉的,與此同時,卻有十分之一的人每天餓著肚子,實在相當諷刺。
       究竟糧食被浪費在哪裡呢?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統計,家庭食物浪費(包括擺放在櫥櫃和冰箱深處的過期或變質食物)占全球食物產量的11%;另外,有8%的食物在收穫和屠殺過程中被丟棄,14%在進入零售市場的過程中(例如運輸、儲存或加工過程中)損失,7%損失在零售和餐飲服務層面,總計全球生產的所有糧食中,有40%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掉了。
       食物被丟棄除了意味著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土地、能源與水資源也一併被平白耗費之外,放在掩埋場的廚餘還會產生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加據地球的暖化,因此,珍惜食物就是間接幫助減緩地球暖化,換句話說,減少「剩食」也能夠救地球。所以,當我們面對食物時,應該買適量、煮剛好、吃在地、吃當季、不剩食,減少食物的浪費,培養惜食、零廢棄的好習慣。除此之外,透過「食物銀行」讓更多食物被妥善分配,協助弱勢脫離飢餓,也是改善食物浪費及分配不均等問題的方法之一。
本文原文刊登《國中校園特刊 OCT 2023》,本刊物是專為5-9年級設計的素養刊物,想輕鬆掌握整年時事素養話題,歡迎訂購:歡迎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