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話】解讀英語素養(中):抓住考題設計邏輯
-
學校日一早校門口有人發傳單,一看,又是恐慌式的文宣,這對非教育專業的家長很有效。想起民國102-103年參與北北基特招試題研發和擔任特招解題教師,考前學生拿模擬試題來問我和數學科同事,我們苦笑了……都是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的題目,國中生有幾個會做?而今坊間出現的「素養題」又重蹈當年宣傳手法。會考素養題,真如很多人說的,題目「又臭、又長、又難」嗎?我分成三次談會考英語閱讀測驗,希望各位家長和同學可以安心,並有策略的準備英語科會考:一、英語科素養題和閱讀思考力二、英語科閱讀測驗目標三、閱讀素養,平日培養
- 二、英語科閱讀測驗目標
- 前篇提及英語科閱讀測驗的三大核心素養力:邏輯思考力、處理與運用訊息的能力、國際文化理解與反思能力。這一篇要談閱讀測驗的設計以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力。首先要了解會考和國際大型閱讀素養評量(PISA和PIRLS)的閱讀理論基礎一致,我用一個簡單圖表說明:
- 完整的閱讀理解歷程由淺入深,依次為: 提取訊息 統整訊息 省思評鑑 (統整訊息若拆開兩面向就是四層次)。
- 1. 提取訊息:訊息固定,可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 2. 統整訊息:答案在文章中沒有明確描述,讀者要整合文意或依文章線索進行推論,因此包含兩個面向:
- .推論訊息:整理文章前後脈絡,連結文章的訊息,推斷訊息間的關係。
- .詮釋整合:運用自己的知識,深入理解文章,並推測文章中的語氣、特質或做法,歸納文章的主旨大意等。
-
3. 省思評鑑/比較評估:包含對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評估。對文本內容:比較、評估、判斷文章中的訊息,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或找出作者論述的立場。對文本形式,則是評估文本形式、結構的適當性等。會考英語科沒有申論題,另在寫作測驗(中文)評量學生能對議題比較、省思與論述,這些能力要靠每一科老師共同合作培養(*註1)。
- 閱讀測驗或教學就依這架構設計提問,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力。我常用潛水比喻:只看文章字面敘述的讀者就像在海邊浮潛,是個被動的學習者,「不求甚解」。主動的學習者就像配備齊全又訓練有素的深潛者,能潛入海裡探究更深更廣的世界。主動的閱讀者會「慎思明辨」,還會有「跨文本」的閱讀習慣──主動多找幾本書、文章或上網查資料來比對、印證或反駁。
- 英語科會考依課綱的「學習表現」,對應上述的閱讀理解歷程,共有四大測驗目標:
- 1. 篇章細節:指出文章中明確的細節、在圖表中找出所需的資訊
- 2. 文意推論:推論文中隱含的訊息、上下文猜字義
- 3. 篇章大意:指出內容的主旨、結論、作者的目的或態度
- 4. 篇章結構:指出文意結構、從上下文意掌握連貫性、根據上下文辨認符合文意的字句(克漏字測驗)。
- 各項測驗題都可由專業設計控制「難易度」。深度/高階思考的題目不一定很難,而是要有技巧、策略的「深入理解」,特別是「推論題」,讀者要像偵探辦案,從文章裡找出證據,選出適當的答案。更長遠來看,面對現代社會訊息量爆炸、真假、帶風向的訊息流竄,我們更要有求證、篩選、判讀資訊的能力。
- 實例解析:考題判讀力
- 以103年特招一組經典的閱讀題為例(本題亦被列入108新課綱後111年會考的範例題),出題委員用簡單的內容一步步提升思考層次的設計。八升九年級學生能看懂字面意,是關於民眾對市區道路用作週五溜冰之夜的看法。我用紅線和藍框標示解題關鍵。
- 第21題考主旨(統整訊息能力),選(D),學生很容易過關。
- 第22題考文意推論能力。題目問:「市府開放其他夜間時間在市區道路溜冰,誰會生氣?」閱讀理解與思考的歷程如下:
- 1. 擷取訊息:找出四位市民支持或反對的關鍵敘述(畫紅線底線部分)
- 2. 詮釋、推論:推論四位市民支持或反對的態度。例如❶ Roy說 “I've never missed it.”(我絕不會錯過),換句話說(詮釋),Roy喜歡溜冰之夜,就可推論他會支持市府做法。再依序判斷其他三人的態度,得知Ian和Ursula反對,推論他們兩人會生氣,選(B)。
- 第23題考圖文轉化與判斷的綜合能力。每個學科都有教圖表判讀,是生活必備能力,英語科基測會考幾乎年年入題,不是新題型。本題問:哪個圖表符合Roy的想法。閱讀理解與思考的歷程如下:
- 1. 擷取訊息:看Roy的敘述(藍框部分)
- 2. 整合、詮釋:整合Roy所說,用一句話詮釋:有溜冰專用道,就不擔心被車撞。
- 3. 判斷:根據2詮釋,推論「溜冰專用道越多(圖中虛線上升),車禍發生率越低(圖中實線下降)」,因此判斷圖表(D)符合Roy的想法。
- 實例解析:線索藏在文章裡
- 篇章結構是文科特有的學習內容。113年會考最後一篇克漏字題組,學生號稱「大魔王」,包含文字和圖表訊息的混合文本,綜合單字文法應用與閱讀思考力,以報導的形式,討論美國面對Covid-19疫情,能否仿效1918年流感大流行時採取社交距離的措施。
- 很多人認為學生沒去過美國這四大城市,怎麼知道當地狀況?其實,閱讀測驗就是把讀者「關」在文本裡,就文本提供的內容訊息進行理解與適當的推論。所謂「適當」,就是「憑證據說話」──解題線索就在文章裡!所以題目常出現“according to the reading...(根據文章……)”這四個字,學生不需要去過這些城市(或歷屆以來考過的各個國家地區),就圖文提供的資訊進行判讀即可。
- 測驗結果顯示41題(圖表判讀並選出符合上下文意的城市)、43題(選出符合上下文意的字詞)全國答對率各為63%、60%,難度中間偏易,屬基礎題。40、42題也是選出符合上下文意的字詞,但需要有邏輯思考(40題)或判讀圖表並推論的能力(42題),全國答對率各為49%、42%,難度提高,屬精熟級題目。(*註2)。
- 這道題目讓我回想曾有一位理科同事看到我設計的學習單,很驚訝的問:「文科也要教邏輯?」我更驚訝的回覆:「當然要啊!不然講話顛三倒四,不知道在說什麼啊!」所以,文科教學,邏輯思考力、處理與運用訊息的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呢?
- 下回,最終回,我提出幾個方向,讓沒有教育專業背景的家長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陪孩子一起學習提升閱讀思考力。
- *註1:詳見我的網站文章:《寫作測驗,是所有學科老師共同成就孩子的工程》
- 註2:資料取自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