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週刊兒童讀物
【教育心裡話】陪伴小朋友進入自然科學的園地
一. 培養興趣,奠定基礎。
       國小的自然科學雖然較為簡易,但實際上卻是為日後國高中自然科的重要基礎所鋪路。例如國小端會學到的月相、太陽觀測、星空、河流地形、天氣的變化等,其實到了國高中都是地球科學重要的基礎所在;而關於力的作用、溶解現象、酸鹼變色反應、燃燒、聲音的變化、熱的原理、電路連接、電磁鐵等,則是國高中日後在理化方面的基礎知識;國小所學習的認識水生動植物、認識昆蟲、植物的型態與生殖、動物的繁衍、二分法、生物與環境等都是國高中生物學的重要奠基。
       而國小階段又是自然學習當中最沒有壓力負荷的階段,因此建議家長如果能夠好好掌握與培養小朋友對於自然科學學習的步調和興趣,對於將來國高中再接觸到更深入的自然科知識將會事半功倍。也可以節省國高中很多複習時間。
二. 遠離3C,廣泛閱讀。
       關於自然科學的學習,除了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之外,家長的陪伴與引導也很重要,因為學生在家的時間比學校更長。閱讀是極為重要的基本功,這點無論是在哪一學科都是一樣的。現代的小朋友往往太容易接觸許多電視銀光幕與手機3C產品,這對於神經網絡與認知正在建構的幼小孩童而言其實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很可能從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使用手機的小遊戲或是影片來哄小孩或是讓小孩分散注意力以藉此讓自己有安靜的時間等等,但過去有研究顯示電子產品的長期使用將會妨礙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調節,並阻礙認知學習,而過度使用3C產品也容易讓孩子在後續的閱讀學習過程中遭遇跳字或漏行的問題,對於文字無法專注,無法深入字面描述的情境,甚至影響到手寫能力等等。反觀,如果家長多花些時間陪伴孩童進行廣泛的閱讀與討論則可以增進彼此對於科學新知的瞭解,尤其在國小中低年級的孩童,科普繪本是相當不錯的學習素材,當中的內容常包括了科學現象、科學原理、自然生態、海洋科普、環境永續等等,在親子共讀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增進親子彼此的默契。繪本的科普傳遞是非常溫和的,很多時候一些繪本甚至對不同年齡層都會有不同的啟發和見解。當小朋友進入到四年級以後,可以逐漸適應字數較多的科普書籍,尤其如果對於科學閱讀已具有一定功力的高年級小朋友,還可以嘗試閱讀中學以上面向的科普書籍或科普刊物。每天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網路視頻上,但是有一些不錯的網站平台則是可以閱讀或收看的,像是泛科學、LIS等。
       家長記得要鼓勵孩子多去反思和驗證每一次閱讀得到的知識,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釋一次或試著說明所讀過的知識,這樣這些知識才會逐漸成為自己所活用的。
三. 親近自然,觀察思考。
       科學學習當中,操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學校正課中的實驗與觀察等課程,建議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們參與學校的科學社團,或是參與學校的科展活動,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類活動很消耗時間,但這類活動往往能夠訓練孩子們在過程中培養動手操作、邏輯思考與觀察紀錄等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是應對於自然科學,也對於其他科目是有幫助的。在學校或某些民間機構的STEAM活動也可以鼓勵小朋友參與,但生活中真正適時去做某些啟發卻是更重要的,例如微波爐為何能加熱食物、電扇為何有時會越吹越熱有時擺對位置卻非常涼…等其實都隱藏了科學原理,家長有時帶領孩子們一起闡發現象,也能讓孩子從中獲得趣味並學習到重要的原理。
       記得不要常讓孩子整天宅在家裡,要多親近大自然。尤其生物與地球科學方面的知識真的是要到野外才最能獲取。環境科普先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認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總能夠讓孩子們在其中找到好奇未知的事物,從探索中獲得自信、成就感與各類創作的靈感,在她寫給親子探索自然的書籍《驚奇之心》當中這樣寫道:「倘若我對仙女有影響力,我會請求她賜予世上每個小孩驚奇之心,而且終其一生都不會損毀,以作為一帖永遠有效的解毒劑,來對抗日後生活中的倦怠與幻滅。」很多時候學校做科展的題材,往往也可以透過生活當中對於自然界的觀察來找到最好的素材,因為許多未知便藏在大自然當中。一些機構如鳥會、蝶會、博物館、動物園、海洋中心等場所舉辦的活動也可多去參與,這些都是能夠讓孩子們增廣見聞並且真正實地去獲取戶外經驗的機會。陪伴小朋友進入自然科學的園地,讓他們從小就養成對自然科學的熟悉,之後便更能具備學好國高中自然科學的好基礎。
嚴融怡 教師
《地科科青素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