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週刊兒童讀物
【教育心裡話】如何當一個母親,還能保有自我
兒子一歲多的時候,第一次帶著小小孩出國,去日本。

       那時候接連好幾天都住在airbnb,先生有時候離開去處理公事,只剩下我跟小孩待在民宿裡。我記得自己當時完全沒有出國的感覺,反而疲倦至極,感覺只是換個地方帶孩子,還沒有了娘家媽媽偶爾替手。
       那趟旅行的某天中午,一早起來搞小孩的我一直都沒有好好吃東西,到了中午真的餓到不行,在廚房煮東西,孩子卻繞在我腳邊團團轉,硬是要我陪他去客廳玩。我不肯,兒子索性張開嘴,往我的大腿狠狠咬了一口,我痛到下意識推倒他,雞飛狗跳。
       我只好放棄煮飯這件事情,一屁股坐在廚房地板上,大哭的孩子就往我的胸部塞,要喝奶。
       那一瞬間,孩子剛從月子中心回家那種睡也不能睡、吃也不能好好吃,連刷個牙、換個衣服、上個廁所、洗個澡這種滿足自己最基本人權的空間都沒有的剝奪感,像海浪襲來。我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母親的自我,是什麼時候開始,一點一點地消失的?】
       從孕期開始,胎兒的需求就被放在至高優先的位置,犧牲自己的需求是當然,不能燙染頭髮、不能喝咖啡、不能喝酒、不能拿剪刀、不能重訓、不能吃得不健康、不能心情不好、不能吃生冷、不能喝酒抽煙,各式各樣,從迷信的、刻板印象的到合理健康的,什麼都有。
       然後孩子出生,寶寶無時無刻都要妳回應,像我出國旅行時那種身而為人連基本人權都無法被滿足的剝奪感,更會讓妳感受到自己好像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連「當一個快樂媽媽」,背後都有一種暗示是「才有快樂寶寶」,好像連快樂都有但書。
       接著是妳的職涯,好像半主動、半被動的,妳就做出了妥協和放棄。可能因為妳想要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有個大人好好陪伴,可能因為另一半能拿回家的薪水就是比妳的多。妳若要為自己的職涯奮鬥、衝鋒陷陣,妳得在家庭生活有所取捨,面對孩子外包他人有可能的各種隱憂,背負媽媽好像有點自私只顧自己的事業的評價,而先生不會。
       總而言之,這個社會有一種氛圍,媽媽犧牲職涯照顧小孩是理所當然的常態,爸爸犧牲職涯照顧小孩是會上新聞的奇人異事。這些現象的背後,圍繞的是「母職體制」,一整套來自於專家、長輩等權威所設定的指導原則,形成了『女人怎樣才是一個好媽媽』的價值評斷標準。
【這些評斷標準圍繞著兩個對母親的規範】
一、 母性是天生的
二、 母愛的意思就是要把家庭跟孩子擺在所有事情之上
       這些論點背後在講的是,女人天生體貼、細心、周到、對人關懷、懂得情緒表達,所以「天生擅長」情緒勞動,在一個家的運作和育兒上,媽媽對於超前佈署、瑣碎細節、家庭管理運籌帷幄上就天生在行,而爸爸在持家和育兒上總是傾向被看成不太可靠的員工,顧小孩只要還有在呼吸就好、穿衣服只要身上有布料就好。
       這些論點,讓所有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媽媽自我質疑,為什麼別人都是生下來就會當媽媽,我就當得那麼彆腳?我們不敢大聲地表達和呈現『我沒有天生就會,事實上我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會』。
       這些社會文化上的、性別角色上的因素,像一張綿密的網,把妳的自我一層一層過濾掉,甚至對有些媽媽來說,自我只剩下「母親」、「某某媽媽」。妳必須以孩子為優先,讓自我實現與其它妳生存的想望與任務,在孩子用剩下的縫隙中找條活路。
【所以我們怎麼穿越這張網子?從定義自我是什麼開始!】
       首先,我們需要先來想想,你定義的「自我」,是什麼呢?屬於自己的時間?屬於自己的空間?對於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不做是可以有選擇的?可以有人聽你的心情、了解你?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或是事業?可以安心地享受跟孩子一同生活的這些年?是什麼呢?你想過嗎?
       這一題是沒有標準答案、標準方向的,活出自我,並不一定表示是單一方向地往獨處、事業、個人層次的自由那裏去,因為成為母親以後,許多女人也在當媽媽的經驗裡,對自己內在充沛的愛、對自己可以為小孩跨出舒適圈的韌性、對自己完成生活繁雜任務的能力,有更豐富與完整的認識。
       我們的自我裡,再也不會單一層面的只有「自己」,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變化。 因此,每個母親,需要在何處得以伸展,自我才能被回應跟滿足,是不一樣的,但你需要想一想,定義你自己的。這個定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然後感覺自己要的滿足和照顧是什麼,這是我們一直都要學著為自己增加的能力,是基本功。
【當好一個自己想要的母親,不是壓榨自己,而是擴展資源】
聽完自己內在的聲音之後,然後呢?
       有許多常見的說法,談的是媽媽需要有更好的時間管理技巧、要有零碎時間的運用能力、可以外包的就外包、主婦的種種煮食家務反正熟能生巧、要懷抱希望小孩越大就越有自己了......。
       但我卻認為,當一個母親要能更保有自我,「不該只是」時間管理、熟能生巧、期待孩子長大而已!這些策略不是沒有效,但我卻認為,它們只是母親們在夾縫中求生存、向內繼續擠壓自己以便有空間呼吸、被動等待的方法!一個母親可不可以活出自我,從來,不只是她一己之力就可以辦到,也不只是她個人有沒有適應能力的問題而已。
       她會需要資源,各式各樣的資源。來自伴侶的、原生家庭的、人際支持系統的、經濟上的、情感上的、實際生活事務上的,她會需要一個對母親友善的環境和社會文化,她會需要內在有一些力量,才能去和外界那些「好媽媽應該如何如何」的價值觀抗衡,相信自己是可以有自我的。
【練習心安理得地自我照顧、找尋資源、追尋自我】
       做一個母親,要怎樣為內在撐出更多的空間,以讓自己活得更有自我?首先我們需要去面對的,通常是那些好媽媽的規範帶來的不必要的情緒,導致我們在有資源、有機會要活出自我的時候,反而對於追求自我裹足不前。
       這些情緒像是自我檢討或罪惡感,還有恐懼感,深怕自己是個失格的媽媽、自私的媽媽、壞媽媽的恐懼。「我真的可以去嗎?花時間做這個不會太自私太任性嗎?」、「我是不是應該要像某某媽媽那樣才對?是不是別的媽媽都不會像我這樣?」、「我沒有陪小孩去真的不會對小孩有影響嗎?我這樣是不是造成先生跟家人的負擔?」
       像是無助感,妳腦海中會浮現的阻礙是:「不可能的啦!不要想了!怎麼可能別人會讓你這樣!他們不可能了解也不會允許我這樣的!」、「我要死了這條心。當了媽媽了就要接受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了!」
       還有另一個阻礙是焦慮感,這種焦慮感來自於一種:「講到帶小孩、持家,只有我最會、我的方法最好,別人都會搞砸」的非理性信念。別人做得來嗎?搞得定嗎?其他人有辦法按照我的期待來處理小孩和家務嗎?會不會搞到最後還是我自己要擦屁股重新弄一遍?最後的結果也是你會覺得,算了啦,我還是回頭做一個媽媽該做的事情算了,因為只有我才能做。
       每一次你更願意跟自己說,我沒有對不起誰,先拋開腦子裡內化的這些規範,專心感受和面向自己內在的需要,願意用緩一點的速度去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真的傷害了誰,而不要自動化地過度恐懼,我們就更活向自我。
       每一次你願意跟自己說,沒有我世界一樣會運轉,願意給予孩子和別的照顧者一些機會建立更深的關係,放手把主事的棒子讓給別人,願意接受事情可能不如我們所想,但相信他們一定會找到方法,我們就更活向自我。
       每一次,你主動去找資源,尋找盟友,在那些無助跟想要放棄的時候,讓自己有機會聽到盟友告訴你:「想要這些沒有錯,想要這些是有可能的,我在這裡。」
       我們就更接近自由,迎來光。
黃乙白 諮商心理師
資深伴侶治療/婚姻治療諮商心理師

  • 現職:
    ● 資深伴侶治療/婚姻治療諮商心理師
    ● 〈太報〉、〈媽咪拜〉、〈托育小幫手〉專欄作家
    ● High媽。心理師粉專版主
    ● 督導心理師/教育訓練講師

    著作:
    ● 《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

    學經歷: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
    ●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士
    ● 社團法人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 理事
    ● 台灣諮商與輔導學會 理事
    ● 前馬偕醫院協談中心 專任心理師
    ● 前長榮航空 空服員

    證照:
    ● 資諮商心理師執照、國際情緒取向家庭與婚姻治療認證治療師

    合作項目:
    ● 企業演講
    ● 系列課程規劃(親密關係經營講座、親子講座、新手父母講座、助人工 作教育訓練…)

    經營平台:
    ●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ighmom40/
    ● 部落格:https://highmom40.com/
    ● Ina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highmom2022/

    合作邀約信箱:yipai1215@gmail.com
    展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