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週刊兒童讀物
【教育心裡話】寵溺與疼愛的界線
記憶中小時候我的父母非常忙碌,經營家中的事業、早七晚十、全年無休。每早等著電話另一頭的早餐店打來叫開業的第一桶瓦斯、晚上守著電話深怕街坊下班後無法叫到瓦斯不能洗澡、過年更是不用說當大家在燒年夜飯時,電話總是「拎!拎!」此起彼落的響著。而當時的我,拿著桌上的零用錢、自己玩與負責好自己。我想這是我們這個二十世紀出生的父母們共同的回憶,關於鑰匙兒童們~我們的童年,少了些家人的陪伴、多了不少心裡遺憾。而那時的小孩長大成為現在的父母們,往往都在心裡跟自己說: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更多陪伴小孩、愛孩子的父母阿!

我想這段論述大家應該不陌生,而現在雙薪父母比例極高的時代,「如何給予愛」變成了一個父母與自身關係緊密連結的課題。像是我們都想成為好父母、但我們都還在練習怎麼成為好父母。偏偏「愛」的表達非常抽象、愛的感受也是,而這也會跟父母自己過去的經驗有關係。給予物質的滿足是愛、覺得為你好的安排也是愛、就像俗稱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以及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這些經典台詞其實深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不自覺我們的愛太多,這些愛成為了阻礙,孩子成長的阻礙。

我看過一個場景,有位媽媽她的包包永遠有好多的東西,有零食、外套、書、衛生紙、小飯糰、水…..等等。因為小孩只吃飯、會過敏,她隨時都為她的小孩預備各樣的需要,即使小孩已經小學,媽媽永遠預備在賽道上的第一線等著,只希望自己能隨時接球,因爲孩子不喜歡說自己需要什麼,所以忍耐到最後一刻他會一直哭,為了不讓他的情緒進入世紀大爆發,媽媽會做好各樣的預備降低風險。一位愛孩子的媽媽,卻讓孩子在這樣的路徑下默默成為大家眼中被過度寵愛的媽寶。

從這個故事來看,不是要去公審媽媽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當然小孩接受媽媽的愛與貼心也是沒有錯的。只是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去理解一件很重要的事:孩子的大腦從累積經驗而來,而每個經驗的累積與身邊的人有極大的關係。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去拆解與理解我們愛孩子的方法,其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有時候我們愛的行為是滿足自己的童年缺憾、有時候看起來的寵愛是為了一陣享受安靜的機會。而這些孩子得到愛的「經驗」也同時在建構他愛的能力與方式。
所以到底怎麼設立愛的界線呢?幾個方法提供給大家:
1.愛孩子從教他練習為自己負責開始
你要相信小孩雖然小,但是可以做到的。小至家事大至承諾,讓孩子為自己的話語與選擇負責。像是晚餐的份量、今天的衣服選擇,從基礎的生活小事開始。當然身為大人請捏著自己的大腿忍耐一下,當小孩挑食或不吃飯餓了的話,讓他學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同時這也是你跟孩子討論下次是不是該多添一些食物的好機會。
2.愛孩子從練習分享感受開始
孩子雖然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有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練習,而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要正視孩子的感受,並給予尊重。每當生活事件發生時,多問孩子:你的感覺是什麼?讓孩子練習表達自己的狀態及想要被對待的方法。當然也鼓勵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學習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感受。舉例像是:我知道你剛剛覺得生氣所以尖叫,但媽媽現在有點難過,因為剛剛你尖叫讓媽媽很不舒服,媽媽需要一點時間,你可以在外面自己玩玩具等媽媽一下嗎?
3.愛孩子從讚美與鼓勵開始
讚美孩子,就是最好表達愛的方式。不是胡亂地說你好棒、讚喔而已,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具體的給予讚美與鼓勵。像是:媽媽覺得你很棒,因為我看到你願意嘗試吃不喜歡吃的菜,雖然最後還是吐出來了但我發現你嘗試了。讚美從一些生活枝微末節的事開始。
我們都在練習愛的表達與方式,這條界線沒有絕對的標準。在寵溺與疼愛之間的界線也是需要練習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類與個體,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未來能愛人與給予愛的助力,而非連自己的感受都忘記關愛的阻力。
陳子倢老師(扣扣老師)
#親子教育品牌創辦人 #經理人 #跨域設計師 #教育現場12年以上經歷

  • 扣扣老師的經歷:
    ● FunNow Group-Niceday事業部總監
    ● 小人小學創辦人暨執行長
    ● 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 扣扣的親子觀察Podcast節目主持人
    ● GFF全國女孩聯盟發起人、宜蘭縣政府青年事務委員顧問團
    ● 台北101、初鹿牧場親子策略顧問
    展開介紹